帶你用壁畫探索亞羅士打唐人街區 Pekan Cina Alor Setar 這個稻米之鄉 (Part 1)
亞羅士打唐人街區(Pekan Cina Alor Setar)半日遊,或許一切終將成為回憶 。
亞羅士打唐人街區
Pekan Buah
唐人街牌樓——和睦親善牌樓
馬來由街
亞羅士打唐人街區
亞羅士打唐人街區(Pekan Cina),位於吉打河畔丹絨查理(Tanjung Chali),由五條街組成:海墘街、豬肉街、舊監獄街 / 福建街、打鐵街和大街 / 唐人街,是亞羅士打華人最早的落腳之處,擁有至少150年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吉打蘇丹(蘇丹阿末·塔祖丁沙三世)為發展吉打州經濟,鼓勵華人移居吉打州。從丹絨查理登陸的華人,就在當地定居並做起生意,形成唐人街區的初步規模。
丹絨查理位於吉打河支流匯合處,往西能直達吉打港口 / 瓜拉吉打(Kuala Kedah),往東或北上能進入其他內陸地區,因此丹絨查理在很久以前就成為旅客商人的歇腳處。在1735年蘇丹莫哈末開闢亞羅士打之前,馬來由街(Jalan Pekan Melayu)一帶就已有馬來人進行小買賣。
後來20世紀初英殖民時期,英殖民地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鼓勵檳榔嶼(檳城舊稱)的華人前來做生意,加上來自英國的舶來品充斥市場,馬來商人無法與華裔商人競爭,逐漸退出馬來由街。華裔商人掌控了馬來由街的商業活動,經營布莊、盤碗店、洋服店、金飾店等生意 [1][2]。因此有些資料也會把馬來由街納入唐人街區,並稱為「唐人街區和馬來由街」。
Pekan Buah
2021年12月11日,星期六,親友約我一起去亞羅士打唐人街看壁畫,順道在唐人街走走,鬆弛一下因為疫情而緊繃的神經。我們在早上九點鐘抵達亞羅士打,把車子停在吉打州立藝術館對面的公共停車場。公共停車場旁就是一幅巨大的水果壁畫,三層樓高,五彩繽紛,看著挺逼真的。
這棟建築名為 Pekan Buah,建成於1965年,是亞羅士打買賣水果的中心。我在網上找不到中文譯名,就姑且翻譯成「水果鎮」吧。壁畫所在之處算是水果鎮的「後花園」,我們通過一條乾淨的走道來到水果鎮的「前院」。這時才注意到水果鎮每層店舖的閘門都掃上鮮豔的色彩,十分出色,遠看就像各色水果擺在一起,也像蛋糕店裡整齊排著的馬卡龍。
水果鎮內停滿羅里和轎車,工人正忙著下貨,有的把裝著西瓜的大籃筐拖下羅里,有的正推著和人同高的推車;耳邊都是人們此起彼落的叫喊、匆忙的腳步聲和重物落地的悶響。和四周相比,我們如此悠閒的步伐顯得相當格格不入。
離開水果鎮,途徑一座回教堂,壁畫藝術廣場就在街道對面。
還未進入藝術廣場,我們先沿著老店屋走到街角的壁畫看看。此時親友忽然停下腳步,看著老店屋外帶鏽的鐵閘門。鐵閘門藍漆已經脫色,漸變成褐白。
「你看,以前我們老家的門就和這個一樣。」親友對我說。
親友口中的老家,是一座位於稻田旁的兩層樓老屋,一樓是小雜貨店,二樓住人。如今老家只留存在回憶和相冊中,實物已經回歸自然,化作一片茂密的森林。
根據資料,這一排老店屋是唐人街區裡唯一一排二樓擁有露台的老店屋,曾是青樓,青樓女子就坐在陽台上招生意 [1][2]。如今老屋二樓陽台經歷多年風雨後破損嚴重,年久失修,看起來搖搖欲墜。有善心人士在柱子上貼了張告示,寫著:「 小心頭上面 不要靠牆壁 有螞蟻 」,讀後一怔,不知該走外面還是裡面?
最後還是趁著馬路沒車小心翼翼地繞過陽台,成功來到路口。
這幅坐落在路口的超長壁畫同樣逼真,照片卻顯現不出那種感覺——就好像真正回到1920年的丹絨查理、站在寬敞無車的街道上一樣。壁畫旁有個告示牌,告示牌講述了當年丹絨查理的概況,唐人街區和馬來由街兩側的傳統店屋都是亞羅士打最早建成的建築之一。
原路折返,我們進入藝術廣場。藝術廣場原是士打巷(Lorong Setar),亞羅士打市政廳於2018年開始撥款52.8萬令吉打造——包括建設牌樓、油漆馬來郵街店屋和新增16幅壁畫,其中16幅在士打巷中,還有3幅就在剛才路口處。
壁畫上記錄了一個挺有意思的歷史資訊:關於萬莫哈末沙曼運河(Terusan Wan Muhammad Saman)的介紹。
這座運河建成於1895年,歷時十年,以人力一鋤一鏟挖出來的,沒有任何機械的幫忙。工程由當時第一任州務大臣萬·莫哈末·沙曼策劃並監督,從 Sungai Korok 到 Gurun,總長36公里,寬7.5米,深1.5米。有了這座運河,水路交通更為便利,吉打州荒蕪的沼澤地變成田地,促使新市鎮的發展興起,如丹洛(Tandop)、十字港(Simpang Empat)、竹城(Kota Sarang Semut)、雙溪里茂(Sungai Limau)、峨佔必叻(Guar Chempedak)、莪崙(Gurun)等 [1]。吉打州能有如今廣闊的稻田美景,萬莫哈末沙曼可說是功不可沒啊。
唐人街牌樓——和睦親善牌樓
看完藝術廣場的壁畫,來到士打巷末端,見到吉打河和遠處的唐人街牌樓。一陣疑似鹹魚的味道飄來,耳邊眾多燕子齊叫。這陣仗我曾在燕屋四周聽過,估計是附近有建築改造成了燕屋。
吉打河畔一個人都沒有,我們沿著河邊往牌樓的方向漫步。只見吉打河河水褐黃,空氣中卻沒有任何異味,剛才的鹹魚味早已消散。和風吹過,涼爽舒適,地上樹影隨之晃動。步道狀況尚好,只是地面有些磚塊破損。
以前常叫這座牌樓為唐人街牌樓,原來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和睦親善牌樓。根據牌樓上的石碑記錄:這座牌樓建成開幕於2009年,選址為唐人街和馬來由街的交接處,俗稱「紅橋頭」;取名和睦親善喻意州內各族和諧相處、親善團結的象徵。
這裡能夠看見街角的海濱旅社。枯黃的外牆,緊閉的門窗。回家查了資料,得知海濱旅社成立於1941年,曾經是咖啡店和供人住宿的旅社,後來二樓改造成燕屋,一樓轉為餐廳(白天是老字號劉德仔燒臘餐飲店,晚上則是新發肉骨茶) 。
親友停下腳步,對我說:「你外公以前來城里辦貨的時候,經常來這裡吃飯。」
「辦貨?辦年貨嗎?」
「那裡整條路上都是批發商,他每次來為雜貨店進貨後,就在這裡吃飯。」
「啊,原來如此。我過去看一下啊。」
「等下我載你過去。」親友如是說道。
「順便買午餐 … 我記得那裡有好吃的雞飯。」
馬來由街
這條街就是馬來由街,亞羅士打歷史最悠久的老街之一。今年四月市政廳為老街上65間店屋提供藍黃搭配的新漆 [5],有些店主同意刷上新漆,有些店主則保留了歲月洗刷過的沉穩褐黃。老街盡頭是亞羅士打塔,街景非常出色。我們趁著路上車流被紅綠燈擋著,站在路邊拍了不少照片。
除了觀察老街的變化,逛老街還有一項有意思的地方:有時能夠在老店碰見一些留存在記憶中、如今怎麼找也找不到的貨品。多半是小時候經常見到或使用的東西,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捨棄了這些東西,連帶當年的時光回憶一起封入記憶裡。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認真收藏舊物,一種擅長丟棄舊物。
前者通常不會過問後者爽快的行徑,但是後者偏好質疑前者行為的意義。
「這些東西你還會再用嗎?你收著這些有什麼用你告訴我?」後者如是問道。
其實留著舊物更多是留著一種念想,無論是過時的書刊、封塵的卡帶、童年的玩具、早年收集的漫畫,還是孩子穿過的衣褲,你問還會不會真的拿來用呢?答案大多是「不會」,不過因為裡頭封存著昔日記憶和感覺,曾和它們共度一段時間,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
斷捨離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你看到那間興榮嗎?」親友突然叫住我。
「你外婆每年都會去那裡買碗筷。」
「啊,興榮 … 每年都去買碗筷嗎?」
「那是以前的習俗,每年的新年必須要添置一副新的碗筷,有好預頭。」
繼續沿著馬來由街走,我們來到盧山茶室和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的壁畫。看了看手錶,早上十點整,或許可以打包這裡出名的鴨腿麵線回家當午餐。只見老闆正在清洗廚房,他看到親友靠近就搖手示意——賣完了。
來遲了啊。
在盧山茶室旁有一條連接著藝術廣場的小巷,小巷裡還有一幅巨大的蓮花池壁畫。想要駐足拍照,卻被巷裡不知哪來的刺鼻化學氣味給熏得頭昏,趕緊撤退,回停車場取車。
著親友帶我來到唐人街區的其中一條重要路段——海墘街。海墘街也稱「火船頭」街(福建話「火船」意為輪船),以前此地是載客輪船停泊的地方,因而得名。如今河岸已然轉變為大樹林立的河濱公園。親友先把車子停在路旁讓我下車拍照。走在乾淨的步道上,看著遠處寬闊的河面,還有大樹上吊著的無數小巧紅燈籠,心裡變得平靜下來。
海墘街上有不少供應商依舊開門營業,載貨的羅里和貨車停靠在路邊,使得馬路變窄,交通因此變得混亂。我走在街邊,見到車龍不禁心驚:這、這情況,親友恐怕是找不到停車位了!時間越接近中午,大街的交通就越發繁忙,停車位在當地儼然變成一種奢侈品。於是我回到車上和親友商量對策。親友說可以把車暫時停在路旁等我,而我獨自下車去繞唐人街區步行一圈。
海墘街上矗立著許多擁有古老歷史的建築,比如成立於1850年的吉打廣東暨汀州會館、吉玻謝氏宗親會、分別位於海墘街兩端的海濱旅社和舊關稅局。
舊關稅局位於海墘街和大街的交界處,前身是東姑雅谷(Tunku Yaakob)於1920年為協助馬來人經商所設立的拉布市場(Pekan Rabu)。這座市場只在星期三開市,因而得名。 1932年關稅局把相關地段收回,拉布市場就搬遷到如今的地點。為紀念東姑雅谷創立了拉布市場,政府於1996年將海墘街和大街改名為東姑雅谷路(Jalan Tunku Yaakob)。
Part 2: 帶你用壁畫探索亞羅士打唐人街區 Pekan Cina Alor Setar 這個稻米之鄉 (Part 2)
轉載自:Dylan Ng Blog
更多精彩文章可以關注Dylan Ng FB
Comments (0)